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制订远景发展规划
1、鉴于大亚湾实验站在国内和国际上的重要位置,以及其独特的亚热带海湾特性,结合海洋科学的最新趋势和关键挑战,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规划了一个远见的发展蓝图。其战略目标聚焦于: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的战略导向,建设一个集创新与可持续研究于一体的基地。
2、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的人才发展战略,是根据院所的最新发展理念制定的。首要目标是稳固现有人才队伍。通过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如香港科技大学王文雄教授和黄良民研究员的国家杰出青年港澳合作项目,实验站支持他们在大亚湾顺利进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
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作为国家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基地,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大亚湾实验站位于大亚湾西岸,与核电站相邻,其海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国际、国内和部门层面的深远影响。
4、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作为开放研究和CERN重要站点,拥有完备的试验观测设施和场地。其观测场稳定且维护良好,长期对包括12个覆盖大亚湾全境的永久海域观测站、1个气象与水分观测区、2个珊瑚礁调查区和1个红树林保护示范区进行详尽监测和研究。
5、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如今正踏上新的征程,以全面而深入的方式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他们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策略,强化对重点海域的长期监测,深化对海湾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关注生物—化学—物理耦合机制的研究,以及特殊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和资源可持续性的探究。
舒通诺的研发背景
1、精确识别、分离纯化特定分子量海藻多糖(属天然生物领域世界性技术难题)。
2、舒通诺,一项由我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历经12年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疗法,凭借其独特的科技背景和显著的功效,代表了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前沿水平。这项成果源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长期攻关,实验室在天然海洋生物制品研究上屡有突破,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3、舒通诺是由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历时12年,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通过调节血脂代谢逆转血管病变的纯天然海洋生物制品,代表了我国天然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最高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2002)第0262号。
4、舒通诺口服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历经11年,针对冠心病、高血脂、高血粘成功研制的天然海洋生物制品。
5、您好这种情况属于活血化瘀中成药,对于高血压没有治疗效果,不建议盲目治疗延误病情。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果展示_百度...
1、自2004年至2008年间,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此期间,实验室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68篇,其中169篇被SCI检索,出版著作17册,其中包括9本参与编写的专著和国际出版物。
2、实验室在热带海洋年际变率、南海气候、环流系统动力过程、生态效应与华南近海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热带区域海洋学理论,解决了南海海洋环境观测与分析预测的关键问题,推动了我国在热带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国际地位的提升,为深海海洋研究方向的部署做出了贡献。
3、珠江口地区富营养化引起的海水酸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已被揭示。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的修鹏研究员团队与中山大学胡嘉镗副教授和李适宇教授合作完成,并在《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梁博博士后。
4、在中国科学界,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扮演着深海科学研究的关键角色。
5、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位于我国科研的重要前沿,尤其关注南海的研究。南海,作为我国探索深海科学的窗口和战略基地,地理位置独特,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面积广阔,达到356万平方公里,拥有超过1000个岛屿和礁盘。
6、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正在积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实验室在当前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评估,实验室将着重于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和特色,致力于解决已发现的问题。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1、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健康养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以及渔业信息等 10 大领域。
2、南海水产研究所:位于南方,专门研究南海热带海域的水产资源,为热带海洋渔业提供科学依据。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位于东北,关注黑龙江流域的淡水鱼类研究,保障东北地区渔业资源的健康。长江水产研究所:位于中部,以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动长江大保护。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机构设置包含了多个专业研究机构,致力于水产领域的前沿研究。
4、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喻子牛研究团队在贝类遗传创新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他们成功创制出首个正反交牡蛎异源四倍体,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权威国际期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上。
5、陈丕茂,一位在中国渔业报中被赞誉为“筑巢牧鱼的水产专家”的研究员,自2002年起在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始了他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当时,珠海东澳岛的渔民遭遇了捕捞产量锐减的问题,对此陈丕茂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投放人工鱼礁的解决方案。
6、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应用微生物技术,将其转化为科研人员的实际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养殖业的绿色转型。本书正是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晶,包含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科技生产实践和经验交流,为对虾养殖业的绿色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参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要科研成果
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以来,该所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累计达到1600多项。这些项目硕果累累,共收获各类科研成果820余项,其中包括14项国家级荣誉和126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展示了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健康养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以及渔业信息等 10 大领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创建于1953年,作为我国首批成立的非盈利性热带亚热带水产科研机构,致力于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研究所拥有308名职工,其中科技人员190名,包括63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和68名中级职称专家,超过67%的科研人员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人才结构颇具实力。